趁著剛考完試還有點記憶,趕快來做個整理記錄!
<丹麵土司、牛角麵包、起酥皮、裝飾鬆餅>
裹油麵包分兩大類:
(一)丹麥式麵包(Danish pastry)
丹麥麵包成品外觀層次分明、
表皮酥脆、內部鬆軟,具濃郁的奶油香味!
大約可分歐式、美式、日式三種丹麥麵包。
歐式-
成份低但裹入油多,因此烤焙後層次分明、口感酥脆.
美式-
類似甜麵包成份高、裹入油較少,產品層次不明顯但柔軟爽口
日式-
綜合前兩者之優點,成份高組織鬆軟爽口
(二)可鬆麵包(Croissant)
可鬆麵包似新月形,其成份不高、裹入油亦少,與起酥類似
內部組織柔軟層次分明,具有香、酥、脆的特性
以乙級考題的配方來分析一下它們之間的比例差:
三辮丹麥土司 |
半月型牛角麵包 |
||||
|
Ingredients |
% |
|
Ingredients |
% |
|
高粉 |
100 |
|
高粉 |
60 |
|
改良劑 |
1 |
|
低粉 |
40 |
|
奶粉 |
6 |
|
改良劑 |
1 |
|
新鮮酵母 |
4.8 |
|
新鮮酵母 |
4.5 |
|
糖 |
10 |
|
糖 |
12 |
|
鹽 |
1.5 |
|
鹽 |
1.5 |
|
冰水 |
55 |
|
常溫水 |
52 |
|
奶油 |
5 |
|
奶油 |
8 |
|
小計 |
183.3 |
|
小計 |
179 |
|
裹入油(25%) |
45.8 |
|
裹入油(30%) |
53.7 |
|
合計 |
229.1 |
|
合計 |
232.7 |
起酥皮 |
裝飾鬆餅 |
||||
|
Ingredients |
% |
|
Ingredients |
% |
|
高粉 |
80 |
|
中粉 |
100 |
|
低粉 |
20 |
|
細砂 |
5 |
|
糖 |
5 |
|
鹽 |
1 |
|
鹽 |
1 |
|
白醋 |
2 |
|
白醋 |
2 |
|
冰水 |
55 |
|
冰水 |
55 |
|
白油 |
10 |
|
白油 |
10 |
|
裹入油 |
85/80/75 |
|
裹入油 |
80 |
|
合計 |
|
|
合計 |
253 |
|
|
|
麵糰攪拌:
丹麥土司麵糰會攪 拌至接近完全
(因為攪拌不夠的話到時候烤焙時支撐力會不夠)
烤焙: 170/220℃,20' →上色後150/200℃,15-18'
牛角麵包麵糰 攪拌至捲起即可
(因為待會還要做捍摺)
烤焙: 200/150℃,15' →上色後0/150℃,8~10'
鬆餅&起酥皮麵糰 攪拌至麵糰捲起
(打好後的麵糰硬度似耳垂)
烤焙: 220/150℃,25'
有關裹油:
在冬天時,裹入油往往會過份堅硬,失去應有的可塑性,
這種情況下可以把油放在工作檯上壓延一下,
使其軟硬度與麵糰一致。
夏天時油的融點又嫌太低,往往會變成稀薄半流性狀,
所以應選擇融點稍為高一點的裹入油來使用。
所以裹入油的融點
對裹油類麵包最後的成品好壞影響很大,
尤其裹入油的軟硬與一定要與麵糰一致-
如果太硬,舖在麵皮上摺疊時油的顆粒會穿刺入麵糰層內,
在摺疊到最後一次時終於破壞了各層次的麵皮,
成為一塊油麵,而不是層次分明的裹油麵包。
有關摺疊:
「摺疊」-
摺疊的用意是使裹在麵糰內的油脂,
經過摺疊的處理,可形成很多很多麵皮和油的層次,
而且麵皮和油脂層次分明,這樣經過整形後的產品
進爐烘烤後可以脹得更大並有一層一層的酥皮。
摺疊有兩種方式:
一是英美國家麵包師常採用的叫「三摺法」;
另一種是歐洲西點師常用的叫「四摺法」;
當然我們可以兩者都用,或者混合交替使用,
它們的差別是-
三摺法做出來的產品層次較少,
而四摺做出來的產品層次較多。
通常丹麥麵包不管三摺或四摺法,
經過三次的摺疊,麵糰內的層次已經足夠形成了酥片,
雖然有人要連續摺疊四次,但無此必要。
把摺好的麵糰放入冰箱內繼續給予低溫發酵,
最好在 1-3℃ 的冰箱內置留 12-24H,再取出整形;
但如果趕時間馬上整形也無不可,
但至少要將摺疊後的麵糰在冰箱中鬆弛兩小時以上,
才能使產品獲得好的效果。
冰箱的溫度
對於摺疊後麵糰低溫發酵的程序關係很大,
如溫度低於 0℃,
酵母多被凍成休眠狀態,麵糰不再繼續發酵,
會影響下一步驟整形後產品的膨大和鬆軟;
如溫度高於 3℃,
則麵糰內的酵母發酵作用太快,麵糰在冰箱內會發得太過,
增加整形的麻煩和影響產品的品質。
經過摺疊後的麵糰在冰箱內冷藏的時間最好為 12-24H。
如需貯藏時間更久,就應該把摺疊好的麵糰放進 -18℃ 的凍櫃內,
這樣麵糰可經久不壞,使用時要在前一日
把凍硬的麵糰先移至 1-3℃ 的冷藏冰箱內退冰。
後發時發酵室的溫度
應較一般普通麵包稍低,約 30-35℃左右-
因為溫度過高,會使麵糰的油脂層次融化,
從麵層間漏出,嚴重影響產品品質;
濕度也不宜太高,過高會使整形後的產品扁小,而不向上膨大。
丹麥麵包的後發只需發到八分發即可,
因為麵糰內含有很有很多的油脂層,
這些油脂層次進爐烤焙受熱後同樣會產生膨大的力量,
而麵糰部分又有高量的酵母,在雙重膨大的力量下,
支持麵包結構的麵筋無法承受得了這種過大的膨漲力,
會使爐內烤焙後階段的產品開始劇烈地收縮,
為了避免這種收縮的發生,
麵糰在後發只需發到八分發即可準備入爐,
這樣麵糰內的麵筋並沒有完全的鬆弛,
仍有力量來支持進爐後雙重的膨大力量。
製作裹油類產品的注意事項 :
〆製作鬆餅或起酥皮
會在配方中加入少量的酸性材料來軟化麵筋,使操作較為輕鬆;
一般採用麵粉量2%的檸檬汁、醋
(加入酸性材料可降低麵粉的筋性,使摺疊等操作較為方便,不易破酥)
〆由於裹油類麵糰需要置於冷凍,
所以會選用耐凍性較佳的新鮮酵母來操作
〆裹油類產品最怕麵糰和裹入油的軟硬度不一致,
這往往也是容易失敗的重點
〆裹油類麵糰冷凍過度時油脂易凍裂,層次會不明顯,產品也會出現孔洞;
而冷凍不足時,油脂在擀壓時會不均勻
〆毎次操作完一定要鬆弛一下,否則易收縮
〆鬆弛過程中,麵糰表面記得蓋上塑膠袋防止結皮
〆若整型速度較慢,可將部分麵糰先放入冰箱冷藏,以免過度發酵
〆壓延好的麵糰冰硬後再做切割,也可防止黏刀
〆切割前稍微修一下邊 ,膨脹性也會比較好,
〆最後發酵溫濕度要注意,不要太高,以免出油
〆牛角層次要分明時,最後發酵要短(油脂厚);
若要體積大,則最後發酵時間要長(油脂薄無層次)
〆裹油類越厚層次好; 越薄層次就不理想!
層次好的空氣導熱多跑掉的水份也多;
層次薄的因麵糰層次比較密,反而水分流失得沒有層次好的多!
(所以如果有補麵糰的話,要補在層次好的)
〆麵糰移入烤盤時:
厚的/雙層 (摺疊)的部分放在最外圍 (受熱快);
較薄的就放在中間 (才不會黑掉)
〆製作過程因不斷灑手粉,造成高粉的蛋白質留在表面,
又高粉著色速度快,所以入爐時噴水
可防止表面定型、手粉多的地方也不易焦掉
以下則是松本哲也 師傅講解
有關裹油類-丹麥麵糰的一些關鍵-
攪拌的力量、發酵的力量、滾圓的力量、整型的力量-
這些都會影響到最終的成品!
隨著攪拌時間的多跟少、摺疊層次的多跟少,
丹麥跟可頌麵糰在整壓時
就會有4種不同的麵糰、麵筋形成。
麵筋- 小麥+水 →攪拌的力量 →形成麵筋
麵筋影響- 口感、體積膨漲大小
攪拌多、摺數多 →麵筋強 →膨漲性大 →口感強
反之則脆弱!
風味- 代表奶油厚度
(油脂厚度隨著層次不同而有不同的厚度)
一層麵糰一層油脂,層次一層一層,
隨著層次多、厚度就薄 →也代表奶油香氣變淡!
我們可以用 3×3×3= 27 層 跟 4×4=16 層做比較,
就很容易明白-
所以就取決於你想要做出什麼樣的口感來 !
解凍-
麵糰的表面溫度跟中心溫度要一致,
烤出的成品才是好的成品。
如果中心溫度未能解凍完成就入爐烘烤,
烤完後你會發現它的中心是有一個硬塊的。
所以解凍時
最好讓麵糰中心溫度在 18-20℃ 進行完整的解凍
→烤出來的結果才會是膨漲性良好的商品!
發酵-
對於丹麥麵糰發酵來說,
很重要的就是油脂的融點!
(融點- 油脂會融化的一個溫度帶)
(一般奶油在 28℃就開始融化)
所以在發酵時
讓麵糰跟油脂一層一層保持著是相當重要的!
一顆好的可頌或丹麥,它會使它膨漲性良好層次漂亮,
主要是借油脂裡所含的水份,
經過蒸發掉的時候力量膨漲上來,使層次明顯。
所以發酵溫度過高,針對你所使用的油脂溫度過高,
即代表你的水份會在發酵箱中喪失掉!
(水份喪失即代表油會融化 →即代表入爐無法一氣膨漲)
烤焙- 丹麥需要高溫溫度帶
油脂裡的水份,必須要有讓它蒸發掉上來的力量,
那麼層次、膨漲性才會大!
也因此最終烤焙溫度帶,需要借著高溫的溫度帶
來使它裡面的水份蒸發膨脹上來。
(水- 天然的膨漲劑)
丹麥整型
製作丹麥麵糰最重要的就是油脂的溫度- 油脂不能融化掉
因為油脂的融點是比較低的,所以在操作上速度是個重點!
在側邊要摺疊的地方壓個凹槽,是個重點!
(如果直接摺會造成側邊的麵糰較厚)
將麵糰 "定位 "
這樣可以避免用機器壓延時,
因速度太快而使麵糰跟油脂分離!
整型時的重點-
捲的時候先微拉一下,讓它長度可以拉長;
要開始捲時不會去壓它,
如果去壓它,剛剛好不容易做出來的層次就會被壓掉了;
當你把它捲起來之後,去烤焙就會發現
外層中間雖然是酥脆的,
但因壓迫的關係,中心點卻會有一層較硬的像芯棒一樣!
捲摺時力量不要太強稍微放鬆一點,
捲軸中間有點縫隙的存在是比較好的,
因為捲摺時給它過多的力量時,
就會造成烤焙時有太強的力量被束縛住,
延展性、烤焙彈性就會喪失,烤焙的膨漲性就會降低,
因為給它過多的力量,麵筋強
所以化口性就沒那麼好,吃起來就會比較硬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