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 ~ 手洗麵筋 ~

 

IMG_08620867

麵粉取 50g+ 30g 拌成糰, 於水中靜置 1H

 

IMG_08760879

將麵糰置於水中 打開 →摺疊 (重覆動作)

洗直到水變清淯 (水變濁就換新)

(讓水可以充分的把裡面的東西帶出來)

 

溶解不開的就是麵筋

(如果是一小塊麵糰掉到水裡就再組回麵糰中-

 溶解在水裡的就倒掉)

 

IMG_08830895

洗完後的狀態會有點像口香糖

不同的粉,洗出的麵筋顏色不同、延展性跟彈性也都不同

 

IMG_08870889

 

IMG_08710909 

稱 濕麵筋重 →烘乾 →稱 乾麵筋重

 

IMG_0900

 

濕麵筋含量愈高, 表示體積愈大 

看麵粉的分析報告書時, 

濕麵筋代表的含意! 判斷麵粉的選擇! 

 

IMG_0860

 

麵粉的種類:

按蛋白質的含量進行分類,目前我們通常把麵粉分為三類:

1. 高筋粉,蛋白質含量為1 2 %-1 5 %, 濕麵筋重量 >35 %

2. 低筋粉,蛋白質含量為7 %-9 %, 濕麵筋重量 <25 %

3. 中筋粉,蛋白質含量為9 %-11%, 濕麵筋重量 25%~35%之間

 


 ~ 基本發酵 & 最後發酵 實驗 ~

 

IMG_08660881

 

麵糰打完後分出三個麵糰做實驗-

1.基發 0, 分割滾圓  →後發0分、後發60分、後發75

2.基發 90, 分割滾圓  →後發0分、後發60分、後發75

3.基發 150, 分割滾圓  →後發0分、後發60分、後發75

 

IMG_08690920

 

IMG_0915 

1(原點) 體積最小- 底部最黑

當發酵不足時,皮會很厚咬不斷 (因為水份跟糖份很多)

 

9(離原點最遠) 體積最大-

發酵條件最充足 離原點最遠,顏色越淺- 高度效應造成的

~ 離原點最遠,顏色越淺嘛, 9號表面的顏色也不淺?!

因為發酵時間夠高度高,比較接近烤箱上部,

又爐焙溫度高,所以顏色也上色較深

(看表面顏色好像不會落差太大,但看底部的話就很明顯)

 

高度效應-

麵包在烤焙時,高度一直沒有高出烤模時 (1),

熱空氣不會轉彎去加熱它,所以顏色會很難上色,

但觀察底部會發現顏色是最深的 (因為剩的糖最多)

(酵母幾乎沒有時間去分解糖- 基發 0分 後發 0)

 

IMG_0922 

IMG_09240927

 

IMG_09280933  

0804發酵實驗流程圖.jpg 

 

IMG_0907 

 

IMG_0905

 

實驗結論: 每個時間都是個參考!

 

基發要多久、後發要多久- 其實都是當做各個時間點的參考值  ~

例如時間到了,麵糰的表現如何?! 

 

在分割的時候、在整型的時候、在後發的時候, 帶給你的感受?!

下次就可以以此來做反向的修正或依據!

 

當後發酵不足時 (1.4.7)

皮會很厚 咬不斷 (因為 水份跟糖份很多)

 

<上部有大空洞-1>

入爐前沒有得到足夠的鬆弛,入爐後因溫度的關係有體積,

但這體積它應付不來就爆開了

爆開的部分 (側邊)就是所謂的

(2號激烈脹 ; 5號溫和脹)

 

當後發酵較足夠時

後發程度較夠的,水份跟糖份也少- 烤完後表面的皮會又薄又脆

 

<3.6.9 龜裂程度 () 比較明顯>

成品烤焙後,體積超出太多 (往前後左右發展)

表示發酵過度,體積無處無處宣泄 (正常是往上發展)

 

再來是孔洞的樣子 (圓的、長的)

發酵不足(1.4.7) - 圓的洞較多

後發足夠(6.9) - 長的洞較多

(麵糰發酵到最後,麵筋快包不住空氣就開始變形,

 甚至有洞會破掉然後跟旁邊的結合就變成長形的)

 

arrow
arrow

    J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