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圈 (Aperture)
光圈是位於鏡頭內部的小葉片互相重疊構成的光孔,
光圈可根據其開閉程度調整圖像感應器的受光量。
比如:光圈打開,則使大量光線通過;如光圈縮小,則可限制通光量。
光圈一般用「F」來表示,而 F 後面的數字則代表著光圈的大小。
後面的數字越大,光圈越小;數字越小,光圈越大。
另外,光圈還影響著照片的景深,
光圈越大景深越淺也就是照片的背景越模糊,
光圈越小景深越深也就是照片的背景越清晰。
可以把光圈想成是相機的瞳孔 (相機鏡頭的眼睛),
通過放大和收縮來控制入光量,以調整照射在底片或感光元件上的光量。
光圈越大,中間的圓孔就越大,代表進光量越多,照片就會越亮。
光圈越小,中間的圓孔就會變小,代表進光量減少,照片就會較暗。
(光圈直徑增加 1.4倍時,進光量會增加 2倍)
光圈值
透過焦距和光圈開孔大小(光圈直徑) 的比值
作為測量相機鏡頭進光量的標準,稱為光圈值。
一般說的光圈大小,具體是指光圈的孔的大小,
常以f/1.4、f/2這類的形式表示,通常我們稱之為「光圈值」,
其後面的數字越大,表示光圈越小。
光圈孔徑與光圈值大小是相反的!
光圈除了決定進光量的多寡之外,同時也決定了景深。
大光圈下所拍攝的照片背景會呈現模糊的現象,我們稱之為淺景深。
淺景深通常會用來拍攝要凸顯主體的時候,最常見到的就是拍攝人像攝影,
反之,有些時候為了讓畫面細緻,就會將光圈給縮小,如拍攝風景照,
口訣:光圈越大,背景越模糊;光圈越小,背景越清晰
最大光圈值範圍
一般而言,非恆定光圈變焦鏡頭會標示 2個 F值,例如: F3.5 – 5.6
這數值就叫作「最大光圈值範圍」,
意思是這顆鏡頭,在不同焦段下,能使用的光圈值,大概是多少-
這兩個數值代表的是此
相機最廣角端的最大光圈與最望遠端的最大光圈數值。
例:
③ 焦段: 焦距為18-200mm的 變焦鏡頭
(這個鏡頭最廣角端焦距是18mm,最遠端焦距是200mm)
④ 光圈: 焦距 18mm時 最大光圈為 F3.5;焦距 200mm時 最大光圈為 F5.6
(光圈會隨焦距變長而縮小)
也就是說,當使用 18mm 時,我們能運用到 F3.5 這麼大的光圈;
但當鏡頭拉長焦距到 200mm 時,光圈最大只能用到 F5.6,
代表當你拉長鏡頭時,進光量會減少。
光圈值的特點
《相同的光圈值,焦距較長的鏡頭,其光圈直徑會較大》
任何相機或鏡頭,只要光圈值相同,
投射到感光元件或底片上的光線強度就相同。
因此焦距較長的鏡頭,其光圈直徑會較大。
例如:
同樣為F8的光圈值時,
135mm鏡頭的光圈直徑會大於50mm鏡頭的光圈直徑。
《鏡頭的最大光圈和最小光圈影像品質會較差》
光圈的大小直接影響景深,
大光圈能營造淺景深的散景效果、
縮小光圈則能擴大景深讓被攝主體與背景都能清晰呈現。
大光圈能營造 ”淺景深” 的散景效果
(即便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也能很好的收光)
鏡頭的最大光圈容易出現影像四周銳利度降低、色差嚴重等問題,
換句話說容易拍出反差不足,成像「鬆鬆軟軟」的影像。
有時候大光圈造成景深過淺時,容易出現對焦失準的問題,
由於景深太淺,對焦後若稍微移動,
容易導致被攝物移出景深範圍的情況,導致沒對到焦的問題。
一般鏡頭光圈開到最大時,即為「開放光圈狀態」時,
畫質可能會略顯鬆散而不夠銳利。
小光圈和光線繞射
最小的光圈則容易造成 “光線繞射” 的問題而降低影像畫質。
由於光通過小光圈時,容易造成波動疊加,
形成亮暗相間的波紋,影響成像畫質。
通常鏡頭的最大光圈縮小2-3級,最小光圈放大2-3級,
會得到較佳的影像品質。
決定景深的因素 :
光圈大小、鏡頭焦距、拍攝距離
-光圈越大景深越淺
-鏡頭焦距越長、景深越淺
-拍攝距離越短、景深越淺
淺景深
有很好的散景效果,
可以凸顯主題、營造浪漫氛圍(人像攝影常用)
散景 Bokeh
離開景深範圍後畫面就越來越模糊,此模糊面積即為散景!
景深DOF
當鏡頭對焦主體後,對焦點與前後的景物會有一段清晰的範圍!
清晰範圍小的叫「淺景深」
泛焦或超焦距(HyperFocal Distance)
被攝主體與背景都能清晰呈現 (有較深的景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