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度效應-
麵包在烤焙時,高度一直沒有高出烤模時 (1號),
熱空氣不會轉彎去加熱它,所以顏色會很難上色,
但觀察底部會發現顏色是最深的 (因為剩的糖最多)
(酵母幾乎沒有時間去分解糖- 基發0分 後發0分)
1號(原點) 體積最小- 底部最黑
當發酵不足時,皮會很厚咬不斷 (因為水份跟糖份很多)
9號(離原點最遠) 體積最大-
發酵條件最充足 離原點最遠,顏色越淺- 高度效應造成的
咦~ 離原點最遠,顏色越淺嘛, 但 9號表面的顏色也不淺-
因為發酵時間夠高度高,比較接近烤箱上部,
又爐焙溫度高,所以顏色也上色較深
(看表面顏色好像不會落差太大,但看底部的話就很明顯)
實驗結論: 每個時間都是個參考!
基發要多久、 後發要多久-
其實都是當做各個時間點的參考值
例如時間到了, 麵糰的表現如何?
在分割的時候、在整型的時候、在後發的時候,帶給你的感受?!
下次就可以以此來做反向的修正或依據!
當後發酵不足時 (1.4.7號)
皮會很厚 咬不斷 (因為 “水份跟糖份”很多)
<上部有大空洞-1號>
入爐前沒有得到足夠的鬆弛,入爐後因溫度的關係有體積,
但這體積它應付不來就爆開了
爆開的部分 (側邊)就是所謂的脹裂痕
(2號激烈脹 ; 5號溫和脹)
當後發酵較足夠時
後發程度較夠的,水份跟糖份也少-
烤完後表面的皮會又薄又脆
<3.6.9號 龜裂程度 (脹裂痕) 比較明顯>
成品烤焙後,體積超出太多 (往前後左右發展)
表示發酵過度,體積無處無處宣泄 (正常是往上發展)
再來是孔洞的樣子 (圓的、長的)
發酵不足(1.4.7號) -圓的洞較多
後發足夠(6.9號) - 長的洞較多
(麵糰發酵到最後,麵筋快包不住空氣就開始變形,
甚至有洞會破掉然後跟旁邊的結合就變成長形的)
標準應該是5號 (若比較低- 麵糰溫度可能有點偏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