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師: 王贊勳
什麼是中醫 ?!
以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,
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,健康與疾病的轉化規律,
以及其預防、診斷、治療、康復和保健的綜合性科學。
- 古代中國開發特異功能的高人,徹底了解人體運作的方式,
因此當人生病時,知道利用自然藥物
或其他方式來恢復人體的健康,
這些經過記載而流傳下來的知識
加上後世醫家的臨床體會便形成中醫學。
- 廣義的中醫,指的是中國境內所有的民族醫學和宗教醫學。
如漢醫、藏醫、蒙醫、苗醫等,佛醫、道醫等等。
- 狹義的中醫,指的則是漢醫。
1949年之前,漢醫一詞比較普遍。
- 清後民國,也用國醫來稱呼。
(漢醫,一是來自日本之稱,一是來自清代的稱呼)
- 日本的漢方醫學,韓國的韓醫學,朝鮮稱的高麗醫學、
越南的東醫學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。
- 在現今世界的醫療體系中,中醫學被歸類為替代醫學中的一支。
-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,
將人體看成是氣、形、神的統一體
- 通過望、聞、問、切,四診合參的方法,
探求病因、病性、病位、分析病機
及人體內五臟六腑、經絡關節、氣血津液的變化、判斷邪正消長,
進而得出病名,歸納出證型。
- 以辨證論治原則,
制定「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溫、清、補、消」等治法
- 使用中藥、針灸、推拿、按摩、拔罐、氣功、食療
等多種治療手段,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。
中醫理論的特色
- 天人合一、天人相應的整體觀
春夏養陽、秋冬養陰日夜變化
- 辨證論治。
- 中醫治療的積極面:
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
- 消極面:
減緩疾病的惡化,同時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。
- 中醫學的最終目標並不僅止於治病,
更進一步是幫助人類達到如同在
《黃帝內經》中所提出的四種典範人物,
即真人、至人、聖人、賢人的境界。
秋季養生觀
- 精神保持 "容平",而非 "秋愁"
- 養收之道
- 預防秋燥: 山藥、梨、酸甜味
- 秋毫: 長頭髮多吃山藥 (連皮帶鬚)
- 秋愁: 甘麥大棗湯
經絡是什麼
經絡:
運行氣血、聯絡臟腑形體官竅、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
- 位置: 相當於筋膜的地方
- 形態: 無形,沒有實質的管道
- 氣: 就是電磁波
氣不正常,就會使筋膜異常,形成硬塊
經絡堵塞,百病叢生
經絡的功用
黃帝內經:
經脈者,所以能決死生,處百病,調虛實,不可不通。
經絡是中醫的核心!
中醫基礎、診斷、中藥、方劑、針灸、內婦兒外科、骨傷推拿.......
都是以經絡為依據!!
中醫養生的方法: 疏通經絡
1.刺激全身反射區: 耳朵、腳、手等
2.直接疏通經絡: 按摩、拍打、刮痧、排酸......
3.全身性調節: 氣功、太極拳、中藥......
直接疏通經絡
• 頭部、眼睛、耳朵
• 喉嚨
• 肩頸
• 頻尿
• 膝關節退化
頭部養生
全頭痛: 百會,全頭部疏通
偏頭痛: 太陽穴到率谷的連線
穴道按摩
• 耳門、聽宮 • 聽會、翳風
撞牆功
清除動脈血管堵塞疏通督脈、膀胱經、華陀夾脊穴
震動五臟六腑,內臟按摩改善脊椎、頭腦問題強化氣場,
增強氣感 震散體內堆積的廢物,
減輕身體負擔促進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消除氣滯
注意事項
雙腳與肩同寬,離牆壁約半個腳掌距離全身放鬆,
撞時吐氣並發“呵”的氣音 ;
用整個背部同時靠向牆壁,頭稍向前以免撞傷,
若撞到骨頭表示姿勢不對撞後若頭暈,即停止。
表示氣血上衝頭部阻塞之處,多練幾次便可改善。
(不可撞樹,以免傷到脊椎)
金雞獨立
- 雙眼閉上,單腳站立
- 剛開始站不久,慢慢練到一腳站 1分鐘
- 注意安全,旁邊要有東西可以扶持
- 對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頸腰椎病有幫助,
還可以預防老年痴呆症
- 隨著站立時間的延長,頭重腳輕的感覺沒有了,
睡眠質量大大提高,頭腦清楚,記憶力也明顯增強了。
眩暈
什麼是眩暈?
- 對自身平衡覺和空間位象覺的自我感知錯誤,
感受自身或外界物體的運動性幻覺,
如旋轉、升降和傾斜等
- 為臨床上的常見症状之一,
其病因複雜,除耳鼻咽喉科疾病外,
還涉及到內科、神經內科及骨科的疾病
- 自身定向和平衡,
主要是通過視覺系統、肌腱關節本體感覺系統、
前庭感覺系統和小腦系統合作
在大腦皮質的統一協調下完成
- 其大腦皮質中樞分別位於枕葉、頂葉和顳葉上回,
當 4者中的任一系統和(或)大腦皮質感覺中樞發生病變時,
將導致 4者的神經衝動不能在大腦協調一致而引發眩暈
- 中以前庭系統病變所致的眩暈最常見
美尼爾氏病
最為常見,達 70%左右。
是內耳迷路積水為特徵的非炎症性疾病。
以反覆發作的眩暈為特點,
伴耳鳴、眼球震顫,病程長了造成聽力下降。
發作時病人不敢睜眼,
睜眼則周圍影物轉動,
閉眼感覺自身在轉動,
並出現噁心嘔吐、面色蒼白、出汗,
有的病人還有頭痛、脈快、血壓低表現。
眩暈可持續數小時到數日,逐漸減輕。
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
是一種腦動脈供血不足,中年以上多發。
眩暈的性質為浮動性、旋轉性,或下肢發軟,站立不穩,
少數病人僅有頭暈眼花感覺。
當病人轉動頭部位置時易誘發眩暈,
病久也可引起聽力減退,視力下降,
面部和四肢麻木,記憶力下降。
發作分過性腦缺血發作和間歇性腦缺血發作,
有的病人反覆發作後形成腦血栓。
與美尼爾氏病區別需做頸椎X光片、椎動脈造影等檢查。
植物神經功能紊亂
發作性眩暈,在精神緊張、疲勞後發病,
經過休息 1-2天內好轉,
無任何後遺症,做各項檢查均正常
中藥治療
<苓桂朮甘湯>
• 站起來則眩暈,亦伴隨肌肉跳動
• 劑量:
• 茯苓1.5兩
• 桂枝:1兩
• 白朮:1兩
• 炙甘草:6錢
• 六碗水煮三碗水
<澤瀉湯>
• 不管坐、站、躺都天旋地轉的
• 血裡面有痰,膽固醇高
• 劑量:
澤瀉1兩半,白朮6錢,4碗水煮成2碗
<五苓散>
• 頭暈的时候,同时嘔酸水五苓散
• 口渴尿少
• 一喝到水就吐
• 劑量:
豬苓:澤瀉:白朮:茯苓:桂枝=3:5:3:3:2
<防眩湯>
• 睜眼才暈,腦虛
• 補膽固醇、防眩湯
• 劑量:
熟地1兩、當歸1兩、炒白芍1兩、白朮1兩、川芎5錢、
山茱萸5錢、半夏5錢、人參3錢、天麻3錢、陳皮1錢
<小柴胡湯加五苓散>
• 暈車、暈機
• 眩暈有口苦、咽喉乾症狀
• 科學中藥
• 小柴胡湯4課,五苓散2克
<真武湯>
• 高血壓頭暈
• 頭重腳輕、易摔倒、小腦不平衡
• 各種退化
• 劑量:
茯苓1兩、炒白芍1兩、白朮6錢、生薑1兩、炮附子1兩
煮1小時以上,禁冷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