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師: 王贊勳

 

身體內看不見的能量網路 

 

什麼是經絡? 

一般人對經絡的認識來自: 

武俠小說、推拿按摩、針灸 ……

但是, 

現代醫院的西醫師從未提到 ...... 

解剖學、生理學裡也找不到 ......

 

真的有經絡嗎?

古人說: 

經絡是運行氣血、聯絡臟腑形體官竅、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 

經脈: 直行的主幹 

絡脈: 側行的分枝

 

以現代語言來說 

/ 經絡是電、光、聲、化學物質、液體的通道 

/ 經絡是人體能量的分布圖 

/ 經絡不是邊界清楚的細線, 

  而是包括 2-5公厘的中間部,及 2-5公分的邊緣部

所謂的氣,指的就是電磁波!  

 

氣的實驗

體驗氣 (電磁波)的存在! 

請深呼吸 3…… 

1.: 電的感覺 

2.吸引、排斥力: 磁的感覺 

 

電磁波是什麼? 

電磁波 (又稱電磁輻射)

是由同相振盪且互相垂直的電場與磁場

在空間中以波的形式傳遞能量和動量,在日常生活中,

紫外線、陽光、燈光、紅外線、收音機的FM、調頻的AM、

電視波、軍用的雷達波、微波爐、手機訊號等都屬於電磁波

 

一般人看得到的範圍:

電磁波

 

紅外線影像 /氣場攝影

 

釋迦牟尼頭上光環 

釋迦牟尼頭上光環  

耶穌頭上的光環

耶穌頭上的光環   

 


古人如何發現經絡?

-現代中醫教材 

古人無意中發現敲打、按壓身體某處可緩解病痛, 

經過長期的探索,歸納出經絡與穴道……

 

-明代醫學家李時珍: 

內景隧道(經絡),惟返觀者(練氣功的人)能照察之

 

-古代聖人透過修練,開發人體潛能,感受到, 

甚至看到體內的經絡。

 

-觀察氣在體內的運行、氣的作用、能量轉換 ...... 

天人合一: 人與大自然的能量交流

 

-神農嘗百草: 古人奠定中醫的理論 

 

經絡的真面目!

如果看得到: 

紅外線、紫外線、微波、等電磁波, 

人會變成什麼樣子? 

 

若能看見人體內外的電磁波

人體內外的電磁波..

 


經絡在哪裡?

1.可能在筋膜!

2.筋膜是貫穿身體的一層結締組織,

   它包繞著肌肉、肌群、血管、神經。

3.筋膜分好幾層,分別叫淺筋膜、深筋膜、內臟筋膜,

   它們延綿不斷貫穿身體上下

 

筋膜

 筋膜  

 

中醫 VS 西醫

西醫: 以物質為基礎,重視結構。(化學身體) 

中醫: 以能量()為基礎,重視功能。(電磁場身體) 

經絡是中醫的核心!

 

中醫基礎、診斷、中藥、方劑配伍、 

針灸、內婦兒外科、骨傷推拿....... 

都是以經絡為依據!! 

 

藉由經絡,可以 

診斷: 了解病位、病證、歸經 

治療: 刺激穴位、疏通經絡、處方用藥 

保健: 維持經絡通暢,提升自癒力

 

治療、保健養生重點: 疏通經絡 

方法: 

針灸、拍打、拉筋、推拿、刮痧、 

拔罐、排酸、吃藥、氣功 ...... 

 

認識經絡  

@ 經: 經脈,直行的主幹道 

奇經八脈 

十二經脈 

十二經別、十二經筋、十二皮部

@ : 絡脈,旁分的支線 

十五絡脈、孫絡、浮絡 

 

奇經八脈 

@ 任脈: 胸腹頦下正中

@ 督脈: 脊椎、頭面正中 

@ 帶脈: 環腰一周 

@ 衝脈: 同任脈上行 

@ 陰維脈: 腿內側上至咽喉 

@ 陽維脈: 腿外側上至項後 

@ 陰蹻脈: 足跟內側上至目內眥 

@ 陽蹻脈: 足跟外側上至目內眥  

 

經絡檢查 

@ 望診:皮膚色澤、形態異常 

    例如:紅暈、蒼白、黑褐色 

    紅疹、水、凹陷、突起、脫屑 

@ 觸診 

    滑動法:檢查淺層筋膜 

    按壓法:檢查深筋膜 

    溫度、緊張度、結節、條索狀硬塊的大小及軟硬 

 

按壓反應 

@ 痠、麻、脹、痛 

 

疼痛程度 

@ +: 稍重按有輕微痛 

@ ++: 中壓即痛,但可忍受 

@ +++: 輕壓即痛難忍,皺眉喊痛 

@ ++++: 稍輕壓即疼痛拒按  

 

經脈循行順序 

@ 子午流注: 十二時辰對應十二經脈 

@ 起於肺經,終於肝經,循環無端 

 

(3-5) 大腸(5-7) (7-9) (9-11)  

(11-13) 小腸(13-15) 膀胱(15-17)  

(17-19) 心包(19-21) 三焦(21-23)  

(23-1) (1-3) 

 

記法  (由午夜零時開始,每一條經負責 2小時)  

膽肝肺大胃脾心,小胱腎包焦  

 

各經掌管  

@ 肺經: 呼吸系統,皮膚,循行部位,悲  

@ 大腸經: 腸胃,五官,皮膚,循行部位  

@ 胃經: 胃腸,神志病,熱病,五官,循行部位  

@ 脾經: 脾胃,婦科,循行部位  

@ 心經: 神智,循行部位,心  

@ 小腸經: 五官,循行部位,熱病  

@ 膀胱經: 五官,循行部位,臟腑  

@ 腎經: 生殖泌尿系統,腎臟,循行部位  

@ 心包經: 心血管,神志病,循行部位  

@ 三焦經: 頭面部,熱病,胸脅,循行部位  

@ 膽經: 肝膽,眼耳咽喉,循行部位  

@ 肝經: 肝膽,婦科,生殖泌尿,循行部位 

 

十二經絡的分佈 

十二經脈主要根據手足、陰陽、臟腑而定名  

@ 手三陰經 

     (手太陰肺經、手厥陰心包經、手少陰心經)  

@ 手三陽經  

     (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手太陽小腸經)  

@ 足三陽經  

     (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太陽膀胱經)  

@ 足三陰經  

     (足太陰脾經、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陰腎經)  

 

臟腑  

@ 五臟 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  

@ 六腑 (膽、小腸、胃、大腸、膀胱、三焦)  

但是心臟外的包膜另有一條經絡相連,  

稱為心包經,故一共有十二條經脈。 

 

手,足  

手有手三陰,手三陽 

@ 手三陰: 由胸到手,循行於手臂陰側  

@ 手三陽: 由手到頭,循行於手臂陽側  

足有足三陰,足三陽  

@ 足三陰: 由足到腹胸,循行於腿陰側  

@ 足三陽: 由頭到足,循行於腿陽側 

 

陰,陽  

陰有三陰:  

@ 太陰(): 對應到肺(),脾()  

@ 厥陰(): 對應到心包(),肝()  

@ 少陰(): 對應到心(),腎()  

陽有三陽:  

@ 陽明(): 對應到大腸(),胃()  

@ 少陽(): 對應到三焦(),膽()  

@ 太陽(): 對應到小腸(),膀胱() 

 

陰側,陽側  

@ 頭部: 屬陽,手足三陽都分佈至頭面  

@ 身體: 一般以背為陽,胸腹為陰。  

但足陽明胃經過胸腹,足少陽膽經經過身體兩側  

@ : 內側為陰,外側為陽  

@ : 內側為陰,外側與後側為陽 

 

陰陽的概念  

陰陽  

 

@ : 有形的、屬於物質  

@ : 無形的、屬於能量()  

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 

· 背為陽、腹為陰  

· 外為陽,內為陰  

· 上為陽,下為陰  

· 動為陽,靜為陰 

 


四總穴:

頭項尋列缺 (錯誤位置)

列缺2 列缺  

 

面口合谷收

合谷  

 

肚腹三里留

肚腹三里留  

 

腰背委中求

腰背委中求

 


骨度分寸定位法

 

骨度分寸定位法 

骨度折量寸 

 

 

同身寸定位法

 

同身寸定位法

 


五輸穴 

十二經脈在肘、膝關節以下的五個特定穴 

@ 由四肢末端向肘膝依序為:

    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 

@ 比喻經氣由小到大,由淺漸深 

@ 作用強,療效高

 

五輸穴概念 

@ : 水的源頭 (指端) 

@ : 小水流 (掌指關節前) 

@ : 輸注 (掌指關節後) 

@ : 寬大通暢 (腕、踝之上) 

@ : 匯合入臟腑 (肘、膝處)

 

十二經之屬性 

{ 屬木: 肝經、膽經 

{ 屬火: 心經、小腸經 

{ 屬土: 脾經、胃經 

{ 屬金: 肺經、大腸經 

{ 屬水: 腎經、膀胱經 

{ 心包經與三焦經: 夏至之後屬火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冬至之後屬水  


任脈: 胸腹頦下正中

任脈

督脈: 脊椎、頭面正中

 督脈   

帶脈: 環腰一周

 帶脈  

衝脈: 同任脈上行

衝脈    

陰維脈: 腿內側上至咽喉

陰維脈   

陽維脈: 腿外側上至項後

陽維脈   

陰蹻脈: 足跟內側上至目內眥 

陰蹻脈   

陽蹻脈: 足跟外側上至目內眥

陽蹻脈  


何謂虛實?

(不足):

{ 久病、酸、常喜溫喜按

實 (有餘):

{ 新病、痛、拒按

{ 虛實夾雜

 

補瀉方法

{ 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

{ 虛則補其母,實則瀉其子

 

五行關係

{ 五行: 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

{ 相生: 木生火、火生土、土生金、金生水、水生木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前者為母,後者為子 

 

五俞穴屬性 

手足三陰經: 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

•井:

•滎:

•輸:

•經:

•合:

手足三陽經: 金、水、木、火、土

•井:

•滎:

•輸:

•經:

•合:

 


肺經

•井: 少商

•滎: 魚際

•輸: 太淵(+)

•經: 經渠

•合: 尺澤(-)

 列缺2  

 

大腸經 

•井: 商陽 

•滎: 二間(-) 

•輸: 三間 

•經: 陽溪 

•合: 曲池(+)

大腸經   

 

胃經 

•井: 厲兌 

•滎: 內庭(-) 

•輸: 陷谷 

•經: 解溪(+) 

•合: 足三里 

瀉井當瀉滎

胃經  

 

脾經 

•井: 隱白 

•滎: 大都(+) 

•輸: 太白 

•經: 商丘(-) 

•合: 陰陵泉 

脾經

 

心經

•井: 少衝

•滎: 少府

•輸: 神門(-)

•經: 靈道

•合: 少海(+)

補井當補合

心經    

 

小腸經 

•井: 少澤 

•滎: 前谷 

•輸: 後溪(+) 

•經: 陽谷 

•合: 小海(-)

小腸經 

 

膀胱經 

•井: 至陰 

•滎: 足通谷 

•輸: 束骨(-) 

•經: 崑崙 

: 委中(+) 

補井當補合

膀胱經    

 

腎經 

•井: 湧泉 

•滎: 然骨(-) 

•輸: 太溪 

•經: 復溜(+) 

•合: 陰谷 

瀉井當瀉滎

腎經 

 

心包經 

•井: 中衝 

•滎: 勞宮(-) 

•輸: 大陵(-) 

•經: 間使(+) 

: 曲澤(+) 

補井當補合; 瀉井當瀉榮

心包經  

 

三焦經

•井: 關衝

•滎: 液門

•輸: 中渚(+)(-)

•經: 支溝

: 天井(-)(+)

瀉井當瀉滎;補 井當補合

 三焦經

 

膽經

 : 足竅陰

 : 俠溪(+)

 : 足臨泣

 : 陽輔(-)

: 陽陵泉

膽經   

 

肝經 

•井: 大敦 

•滎: 行間(-) 

•輸: 太衝 

•經: 中封 

•合: 曲泉(+)

肝經

   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全方位中醫藥養生
    全站熱搜

    J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